超市几百个推车不够用、有市民一次性购买600斤大米、商超及时补货保障供应……近日,网传重庆、河南郑州、江苏常州和启东、安徽蚌埠等多地出现抢购潮,排队购物结账似乎成了近几日各大商超的日常。
11月3日,极目新闻记者联系了上述多地的超市、市民和商务部门,他们证实连日来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市民抢购情况,但均未发现生活物资短缺、供应断档。
多地商务局通过极目新闻呼吁,广大市民不必过度紧张,无需盲目囤货,造成不必要的浪费。
2日,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表示,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,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。
一位网友发布的照片显示,在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一家大型超市内,挤满了抢购生活物资的市民,一位市民的推车内堆满了面条、蔬菜以及食用油。另一张图片显示,等待结账的市民在超市排起了长龙。
11月3日上午11时许,常州市天宁区一家大型超市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,一大早超市就涌进了大批抢购生活物资的市民,最高峰时排队结账要等待近2个小时,大家购买最多的主要是米、面、油。上述三类商品会快补充,超市其他生活物资均供应充足。
目前,他们也已经停止了网上订单,因为从3日凌晨开始,就不断有市民在网上下单购物,“目前网上来的订单已经排到4号了。
天宁区另一家大型超市工作人员表示,截至目前超市内供货充足,他们的工作人员从早上忙到了现在,中午可能也没时间吃饭了,“中午比早上的情况稍有缓和,排队在1个小时以内。”
常州市钟楼区的一家大型超市工作人员则告诉极目新闻记者,超市内“乌央乌央”的,几百个推车都不够用,“建议市民今天不要来超市,我们的供货量充足,没必要集中在一天抢购。”
为何会出现大批市民抢购生活物资的情况?
常州市商务局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处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,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来可能是受外界过度解读商务部印发的《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》的影响,另外一个重要因素,则是常州市报告新增了3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。
目前,他们已经对市内生活物资供应情况做了初步调查,各大商超、菜市场供应基本正常。工作人员呼吁市民理性购物,不必过度紧张。恐慌性抢购的当可别再上了
非理性抢购这件事,在疫情期间,不少城市都发生过。最吃紧的时候,抢购米、油、蔬菜、水果,囤积药品、口罩等现象,都曾出现过。部分地方,还有坐地起价的乱象。经过及时调整,市民逐步恢复理性。这一次,为何大家会慌乱至此?
一来,是商务部那则“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”的通知,让很多人脑洞大开,想得太多,即便商务部回应了,做出解释,但民间自有民间的解读逻辑: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
再加上国内新一轮疫情出现,大家都想着,赶紧囤点货,以防万一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焦虑,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传染性,“羊群效应”一发威,长队就排起来了,抢购就卷起来了。
中国的老百姓,往往都相信家里有粮,心里才不慌。所以,一旦有风吹草动,先囤粮食和生活用品,也是很自然,很朴素的反应。
但这种为了安全感而进行的囤货,究竟安不安全呢?答案,其实是否定的。
盲目跟风囤货,易导致市场秩序混乱。群众害怕物资短缺,于是疯狂购买囤积,导致暂时缺货,大家一看,哎呀缺货了,更加恐慌,于是商超只能补货,整个市场一片紧张。等到风潮过去,群众抢购来的东西吃不完,过期了,只能浪费;商超进的货卖不完,过期了,也只能浪费,实在是一场互相折磨……
同时,疫情防控形势依旧复杂严峻。大家冲出去排队抢购,你挤我我挤你,反而导致人群聚集,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,这科学吗?
所以,各地在紧锣密鼓地做好“外防输入,内防反弹”工作的同时,也要加大疫情信息和防疫措施的披露力度,阐明道理,稳定供应,及时通报动态,让大家耳朵听得到,眼睛看得到,不慌张,稳步来,有时间准备,以此消解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慌乱情绪。
各大商超面对市民抢购,要维持好现场秩序,必要的防疫措施不可松懈,适当的心理疏导也可以安排起来,营造有条不紊、生活如常的氛围,人间烟火气,才最抚凡人心。
适当储备是有备无患,过分恐慌、群起而囤之,不但备而无当,本身就潜藏大患。这种当,咱可不能再上了。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